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独立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单位,由1958年建校之初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发展而来;1984年成立德育教研室,1993年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合并,成立社会科学教育部(简称社科部);2011年3月,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简称思政部);2016年8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职思政课教师44人,兼职教师十余人,已按1:350师生比要求足额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讲师24人、助教2人,博士9人(含博士在读)、硕士32人、学士3人。
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7个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全校医学类专业《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2门必修课、覆盖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党史》《改革开放史》等“四史”类选修思政课及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等必修课程教育教学;另外,还承担《人际关系与沟通》限选课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简史》《医学美学》等全校公选课。学院现有资料室1个,藏书七千余册;阅览室1个,订阅有《人民日报》《求是》《新华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各类报刊杂志计90余种。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执行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成果业绩斐然。“互联网+思政课”有机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改革成果入选教育部2017年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专职思政课教师主持申报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4项,具体包括:2018年“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获一等奖、2018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和2020年“‘互联网+思政课’有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及2022年“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育人关键作用的探索与实践”均获二等奖。
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1名教师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安徽省唯一)、2021年1名教师获安徽省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比赛一等奖(思政组第一名);1名教师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并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名教师受聘安徽省委讲师团“青年宣讲名师”,4名教师受聘蚌埠市委讲师团专家宣讲团。
学科科研卓有进展。近年来教师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2项,在三类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80篇,其中二类以上论文13篇,2项成果获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批省级各类质量工程16项,发表教研论文34篇。在连续三届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中,推荐15件作品获省级一等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2020年首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领航计划”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并获全国决赛优秀奖。
宣讲服务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定站在传播、实践、推进党的理论建设的前沿阵地,主动担负传播党的理论的重要使命,认真做好理论宣讲服务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思政课专职教师先后加入学校党委成立的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党史学习教育等宣讲团,为学校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师生扎实做好理论宣讲;同时,按照省委、市委讲师团工作部署和安排,积极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社区开展宣讲,仅2021年思政课专职教师在校内外共完成各类宣讲共40余场。(2023年2月2日更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蚌埠医学院科研中心二楼东202室。
通讯地址:蚌埠市东海大道2600号 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233030 电话:0552—3175305